《数据库原理与应用》是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计算机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也是OD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核心课程,2015年之前课程名称为《数据库原理》。最初开设于1997年,至今已历经20余年。经过多年的积累,《数据库原理与应用》形成了完备的课程标准和课程教学大纲,有丰富的图书资料和完善的课程实验平台,采用多媒体教学+课程案例+教学录像模式授课,科研成果突出。该课程2002年被评为校级重点课程,2009年被评为聊城大学精品课程,2011年被评为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2016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在线建设课程,2019年获批聊城大学金课建设项目,2020年获批聊城大学一流课程建设项目。
一、课程团队:
姓名  | 学位  | 职称  | 
左风朝  | 学士  | 教 授  | 
赵传申  | 博士  | 副教授  | 
李德奎  | 博士  | 副教授  | 
王玉亭  | 硕士  | 副教授  | 
郑志新  | 硕士  | 讲 师  | 
孙 涛  | 硕士  | 讲 师  | 
于 波  | 硕士  | 工程师  | 
课程团队成员均为我校计算机专业骨干教师,教师队伍学历高,职称结构合理,学术成果丰硕,发展趋势良好。团队成员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教学水平优秀,具有很强的责任感和团结协作精神,多位教师有进修学习多个专业的经历,其中双师型教师有5人,工程技术应用能力强,具有多年的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技能及教学改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教学研究成果,受到了各级督导和学生的广泛好评。该团队是一支积极进取、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教学团队。
团队教研科研成果较显著:多年来,本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教研科研工作,有12项教研教改课题立项、获奖,获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5项,发表论文9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0余篇,具有很强的教学科研能力及丰富的软件设计经验。
二、课程教学获奖及立项
课程教学获奖及立项  | ||||
序号  | 项目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时间  | 主办单位  | 
1  | 《基于Web的数据库技术与教学模式研究》获山东省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5.02  | 山东省教育厅  | 
2  | 《Web数据库技术研究及实验平台构建》获山东省实验教学与实验技术成果奖  | 三等奖  | 2004.12  | 山东省教育厅  | 
3  | 《计算机相关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聊城大学优秀教学成果奖  | 一等奖  | 2013.12  | 聊城大学  | 
4  | 基于云平台的课程在线测试智能组卷与评阅技术应用研究--以《数据库原理》课程为例,获聊城大学教学成果奖  | 二等奖  | 2017.12  | 聊城大学  | 
5  | 聊城大学“师德标兵”  | 校级  | 2004  | 聊城大学  | 
6  | 聊城大学“教学名师”  | 校级  | 2005  | 聊城大学  | 
7  | 聊城大学“优秀授课教授”  | 校级  | 2007  | 聊城大学  | 
8  | 聊城大学实验教学先进工作者  | 校级  | 2008  | 聊城大学  | 
9  | 聊城大学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 校级  | 2009  | 聊城大学  | 
10  | 山东省成人高等教育特色课程—数据库原理  | 省级  | 2011.12  | 山东省教育厅  | 
11  | 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在线建设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省级  | 2016.12  | 山东省教育厅  | 
12  | 聊城大学重点课程-数据库原理  | 校级  | 2002.07  | 聊城大学  | 
13  | 网络辅助教学示范课程-数据库原理  | 校级  | 2008.10  | 聊城大学  | 
14  | 聊城大学精品课程-数据库原理  | 校级  | 2009.05  | 聊城大学  | 
15  | 聊城大学教改项目-基于智能组卷与评阅算法的专业课程考试技术研究  | 校级  | 2012.07-2016.12  | 聊城大学  | 
16  | 聊城大学校级金课-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校级  | 2019.07  | 聊城大学  | 
17  | 聊城大学一流课程-数据库原理与应用  | 校级  | 2020.01  | 聊城大学  | 
三、课程目标
课程依据本校应用型特色名校的定位,以建设一流本科专业、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目标,结合产业和学生的实际,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能力,推进新工科建设,培养工程型、应用型人才。
以学生为中心,运用OBE理念和CDIO工程教育模式,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数据库的基本概念、关系代数、SQL语言、数据处理技术和关系数据理论,培养学生针对复杂问题进行数据库建模和应用。
能力目标: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适当增加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的高阶性即培养学生运用数据库相关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学习完该课程以后,能够熟练使用数据库技术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设计工作。利用数据库的理论知识进行学术研究,例如大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
素养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精神,开拓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学生学术思维、创新精神,提高数据库工程师职业素养。
四、课程特色: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信息化。
(1)教学科研一体化。将学术前沿内容、教师科研项目与教学有机结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阶思维。对课程内容进行创新,使之能够反映数据库技术的前沿性和时代性,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发展。
(2)目标导向、学生中心、任务驱动。根据工程型、应用型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提升学生专业素养。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任务驱动(如实验项目、数据库课程设计),加入实际案例(如触发器、存储过程)、学科竞赛题目等,加强知识应用提高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以及针对复杂工程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增加课程挑战度,深入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多种信息化技术。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通过录制微课、教学视频等方式,学生在上课认真听课的同时,课后可以通过微课、教学视频等教学资源进行在线学习。把多种信息化手段覆盖教学各环节及教学评价,这样将传统的教学方法和信息化手段相结合,使《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实现了课程资源网络化,抽象知识的具体化,具体操作的实践化和基本知识的前沿化,突破课程的重点难点,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