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聚焦红色历史与革命精神,以创新形式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6月29日——7月2日,“山河回响”时代足迹先锋队奔赴北京,结合计算机专业优势,通过展馆参观学习、沉浸式红色剧本杀体验、微团课录制、数字化平台建设四种形式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多角度、多维度、多层次寻访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激发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与使命担当。
展馆参观:在历史长卷中感悟奋斗征程
实践队先后走进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探寻红色足迹,回望百年征程。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队员们在讲解员带领下穿梭于各个展厅,从古老冷兵器到近代抗争文物,从抗美援朝英雄遗物到 “国之重器”,在逼真的战争场景复原与多媒体展示中,感受革命战争的残酷与革命先辈的无畏牺牲,体悟人民军队从无到有、由弱到强背后 “听党指挥、跟党走”的赤胆忠诚。在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长城颂》巨幅漆画诠释“人民江山”深意,中共一大会址复原场景、红军长征展品诉说先驱探索与艰苦卓绝,第一台国产机床、第一颗原子弹模型等见证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奋斗足迹,脱贫攻坚成果、“中国天眼”等大国重器展现新时代发展成就,让队员全景式了解党领导人民的奋斗历程与伟大成就。
沉浸式体验:在角色与光影中触碰红色历史
6月30日,为创新学习形式,实践队特别组织了“重温红色历史,传承革命精神”主题沉浸式体验。队员们通过红色剧本杀《觉醒》,化身学生、工人、进步知识分子等角色,深度代入20世纪初救亡图存的峥嵘岁月。从封建崩塌的迷茫到辛亥、新文化的冲击,再到五四浪潮的席卷,队员们借助角色之眼,亲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农运动的萌芽和党的诞生带来的曙光。当“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呐喊再次响起,当“罢工”支援的行动在剧情中上演,那份为民族觉醒的热忱跨越时空,与先辈们产生了强烈共鸣。随后的观影活动《南京!南京!》则以黑白影像的独特张力,深刻揭露了南京大屠杀的沉重历史,展现了中国士兵用生命捍卫民族尊严的壮烈与中华儿女在苦难中不屈的牺牲精神。影片的压抑与厚重,与剧本杀中先辈抗争的身影重叠,共同勾勒出中华民族觉醒、抗争、奋进的精神图谱。这份沉重的历史记忆,深深烙印在每位队员心中,催生出新时代青年的强烈使命感,实践队员纷纷表示,要将悲痛化为坚强意志,学习先辈百折不挠的精神,勇于担当建设祖国的重任。
微团课录制:在红色地标中传承民族之魂
7月1日,实践队以“重走红色路,传承民族魂”为主题开展微团课,探访天安门城楼、人民英雄纪念碑、北京大学红楼等红色地标。在天安门城楼,队员于红墙黄瓦间回溯建党百年征程,从党的诞生之初的艰难求索到新中国成立的庄严宣告,感悟党带领人民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的信仰力量。在人民英雄纪念碑前,队员绕行碑座,细看“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胜利渡长江”等汉白玉浮雕,碑体“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鎏金大字与碑文凿痕,让队员铭记民族解放的奋斗过往。在北京大学红楼,队员踏上木质楼梯,在《新青年》编辑部复原场景中端详李大钊《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手稿,从“斗”字的笔墨细节中体会先辈探索救国道路的严谨与坚定,感受这里作为新文化运动中心、五四运动策源地的红色底蕴。
数字化平台建设:以合力挖掘红色文化资源
7月2日,围绕抗战主题,实践队充分发挥计算机专业优势,联合历史、文学等相关专业力量开展跨专业协作,深入挖掘和高效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团队结合展馆史料、红色剧本与影像资料,运用数字化技术对红色历史场景、革命文物信息进行整理归档,创新性搭建红色文化数据库框架“山河回响·红色足迹网”,为红色文化的保存与传播提供技术支撑;同时,通过跨专业交流研讨,从历史背景解读、文学艺术呈现、技术载体创新等多维度分析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与价值,探索将抗战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活动的新路径,让红色文化资源在新时代焕发更强生命力,为青年学生传承红色基因提供丰富素材与多元形式。
此次社会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不仅让队员们全景式深入了解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百年奋斗光辉历程与伟大成就,更使他们实践过程中提升编程开发能力与技术应用转化水平。实践团队将铭记此次精神洗礼,把爱国热情与历史体悟转化为实际行动,将专业知识转化为服务社会的实际能力,书写属于青年学子的成长答卷。
(审核 杨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