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助力乡村振兴,深化科技与农业生产的结合,6月29日,OD体育(中国)唯一官方网站 “慧种科技田,情系乡土梦”实践团于聊城市茌平区枣乡田园示范区开展“E慧农业”——智慧农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应用调研活动,通过实地走访、体验互动等形式,深入探寻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产业发展的新路径,感受科技赋能与乡土文化融合的生动实践。
智慧农田:解码种植新图景
实践队首站走进枣田公社的核心种植区。连片的枣林郁郁葱葱,现代化的田间管理设施有序分布。队员们通过与公社负责人的交流,详细了解了基地的规模化种植模式、生态种植理念及产业链延伸情况,对“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作机制有了清晰认识。田间地头的实地考察,让大家看到科技如何赋能传统农业,如何通过标准化、集约化种植推动农产品提质增效,助力农民增收致富。从半封闭式避雨大棚防治枣树溃疡病到土壤墒情检测,从无人机施药到移动终端的浇水量控制,科技真正走进农民的生活,智慧农业真正在田间建立。通过科技赋能,茌平枣田公社不仅提高了圆铃大枣的产量和品质,还推动了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枣田公社的成功经验也为其他地区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网络赋能:线上平台的“枣香突围”
来到枣田公社电商产业区域,实践团通过实地考察,调研当地特色农产品的线上推广模式。在专业直播场地内,实践队员们观察到公社为电商直播所搭建的专业场景,工作人员通过镜头向网友展示圆铃枣等农产品的生长环境、品质特点及加工工艺,借助电商平台打通从田间到餐桌的直连通道,建立品牌优势。这一模式不仅拓宽了销售渠道,更让传统农产品搭上数字经济的快车,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新活力。实践队员们还了解到枣田公社以互联网平台为传播矩阵,不仅让大枣这一农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更将整个公社基地的生态风貌、种植理念及发展脉络娓娓道来,形成鲜明的地域名片。同时,创新布局“线上认领”模式,通过数字平台将消费者与枣树生长全周期绑定,从春芽初绽到硕果盈枝,以可视化溯源构建情感联结与信任链条。这种“主副产业互补、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业态,既延伸了农业价值链,更打破了传统种植的时空边界,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文脉浸润:博物馆中的枣文化
圆铃大枣博物馆由浅入深地阐述了枣的起源,圆铃大枣独特的食用、药用和文化价值,以及枣产业发展与规划。实践队员踏过千载岁月,见证当地先民“以枣兴农”的农业智慧,圆铃大枣深入人民生活的文化内涵,乡村振兴的磅礴生机。从历史深处的农耕记忆,到如今文旅融合的产业实践,圆铃大枣博物馆让每一位参观者在触摸文脉的同时,更读懂了 “小果实” 背后 “大产业” 的发展逻辑。
产业融合:多元价值创造
经公社负责人介绍,园区共580亩,除种植区外,还包含研学基地、瓦尔登田园野奢营地和家庭农场等区域,以此为依托深耕产业融合发展路径,以“时间差”为杠杆撬动多元价值:产枣季聚焦核心单品,依托全产业链优势打响大枣品牌;非产季则巧借生态环境与农耕文化资源,推出沉浸式研学体验与家庭郊游娱乐活动,让闲置期变为消费新场景培育期。实践队员深入园区,于瓦尔登野奢营地体验自然与人文的交融,进行射箭、野营等活动;在家庭农场观察蔬菜瓜果生长状态,亲手栽种作物。通过亲身经历体悟“农旅+”的产业模式如何让土地焕发生机,将“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化。
此次调研实践活动,让实践队员们近距离接触乡村产业发展的实际场景,深刻认识到科技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多元融合的智慧农业体系为乡村振兴开辟的新征程,也感受到乡土文化的独特魅力。实践团将以此次调研为契机,把所见所闻所感转化为学习动力,未来更好地将专业知识与乡村需求相结合,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审核 杨磊)